工業4.0比較像是一個框架,主要是透過資訊系統與實際生產環境、供應鏈的整合,讓客戶與供應商得以快速協作。而其中是透過物聯網、大數據分析新技術以及原本大家熟悉的商業應用系統來實現。所以有些人講的應該是:「大數據分析」應用,而不是工業4.0。
其次,因為工業4.0是一個框架,並沒有具體實現在某特定的議題或業務應用,端看該企業要實現的商業價值。
有些公司要透過工業4.0架構來實現客製化訂製服務、有些要透過工業4.0架構增加生產排程的彈性,讓生產線得以任意改變設置來符合訂單需求而不會犧牲生產效率...每個公司有其面對的業務挑戰、極於想要解決的業務問題,並無法一視同仁來套用。
因此比較實際的是先定義「業務場景」,business scenario,然後再來看如何建置這樣的架構。收集什麼資料、如何收集、想要獲得的資訊、分析的模型...
如果沒有先定義情境,就像失去方向卻又要往特地目標前進,最後可能在原地打轉或是走錯方向。
因此在決定要運用工業4.0的框架時,還是先確定自己所需要的商業情境,然後再一步步來實現這個架構。